关于推进京津冀生态产品价值互认的建议 ——推动承德先行先试,加快试点城市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路径,是从源头上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现实需要,对推动承德生态强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由于政策、标准、市场等方面存在差异,京津冀现有生态产品的价值难以得到互相充分认可,无法形成活跃交易的市场状态,这不仅影响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现区域绿色协同发展。因此,加快推进京津冀生态产品价值互认,打造“京津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案”,推动跨行政区域、多维度、高质量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意义深远。
一、京津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现状
北京市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GEP)实现工作。北京市全市生态产品总值约为4000亿元,其中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环境净化等调节服务价值高达2500亿元;文化旅游服务、景观增值价值等文化服务产品价值1100亿元;农林牧渔业、供水、水利发电等物质供给产品价值400亿元。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占全市GEP半数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以水源涵养价值最为突出。2023年7月北京市首个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实现探索项目——京西古道沉浸式生态小镇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旨在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两山”转化提供了新模式。同时延庆区将GEP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总分值不低于5%,这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机制。
天津尚未公开发布全市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数据,该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代表。天津市与新加坡合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资本融合”的模式,对滨海新区的盐碱荒滩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历时十年投资2500余亿元,建设出中新天津生态城,现在居民发展到13万人,绿色建筑比例达10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从2016年的33%提升到现在的100%,年均接待游客超过700万人,GDP达200亿元以上。而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态产品总值约为89亿元,其中,气候调节、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调节服务类产品价值约63亿元;休闲游憩、景观增值、产业生态溢价等文化服务类产品价值约25亿元;清洁能源、非常规水资源等物质供给类产品价值约1亿元。中新生态城通过污水治理、盐碱地土壤改良、旅游休闲项目开发等,实现215万立方米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排放,385万立方米污染底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生态城绿化面积达1100万平方米,建设32公里城市绿廊和40座城市公园。
河北省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通过构建排污权市场化交易的“1+3+2”政策体系,推动完成了全省7.6万家排污单位排污权确权,保障159个总投资1260亿元的重点项目落地。全省排污权交易金额位居全国第二位,同时还将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广到“两高”行业,已累计开发降碳产品项目22项、核证减排量总规模600余万吨,推动131.5万吨降碳产品。其中,石家庄市赞皇县通过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推动虎寨口国营林场首期交易碳汇量2.5万余吨、交易金额173万余元;承德市编制森林、草原、湿地、景区等降碳产品方法学,且累计完成固碳量核证469.9万吨,实现交易110万吨;张家口市编制风力发电和集中式光伏两项降碳产品方法学,开发张北县大囫囵99MW风电场、张北县50MW农光互补两项降碳项目。此外,张家口市还积极释放“冬奥效应”,举办的2022中国(河北)国际冰雪产业发展大会集中签约2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02亿元,举办的2023河北张家口冰雪产业博览会签约24个项目,总投资118.54亿元。
承德是京津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与生态屏障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和敏感地区,肩负着京津生态保障与生态支出功能。该区生态系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对京津冀的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承德市在绿水青山的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绿色发展模式。通过多年的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发展,承德市构建了文化旅游康养、钒钛新材料及制品、清洁能源、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大数据、特色智能制造“3+3”主导产业体系,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两山”建设卓有成效。如开展碳汇造林,抢抓“双碳”发展机遇,在全省率先开发森林、草原、湿地、景区等降碳产品,累计完成降碳交易6099万元,占全省83%;精心打造围场马铃薯、平泉香菇、移动果园等大批“三品一标”特色产品,积极推广林下经济立体农业模式;建成世界上第一条亚熔盐法清洁提钒生产线,建成装机容量、储能能力等四项世界第一的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等;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精心打造阿那亚金山岭项目、隆化热河谷项目,编制《承德市温泉旅游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实施高端文旅康养项目143个,总投资近千亿元。为全国“两山”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承德经验。
2021年6月承德市入选河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2024年6月承德入选国家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为此,本市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工作专班,重点围绕塞罕坝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京津冀重要水源地跨流域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试点、林业碳汇开发和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改革试点、京津冀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建设试点和生态产品分类分级评价认证开展实践探索,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承德市生态价值实现进程。
根据《全国县域/市辖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研究报告2023》数据,承德及其周边县域/市辖区在物质产品和调节服务方面表现较好。全市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年可涵养水源32.7亿立方米、保育土壤8883.8万吨、固碳712.5万吨、释放氧气586.2万吨,资产总价值达5019.2亿元。目前,作者团队对承德生态产品价值的核算进行了全面研究,但核算出的价值如何真正转化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推进京津冀生态产品价值互认可一定程度的解决这一问题。
二、京津冀生态产品价值互认存在的问题
1.政策和法规支持不足。当前,京津冀三地政府相继印发了当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或管理办法。然而,三地的政策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实施主体、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界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绿色金融支持、交易规则、政策保障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和监管力度不同,缺乏有效的跨区域协调机制,导致政策和法规差异得不到有效沟通和协调。同时,生态产权交易的立法进程仍然严重落后于交易实践,权属交易缺乏足够的政策保障。
2.分类与核算体系不健全。由于缺乏统一和标准化的分类与核算体系,不同地区和部门在分类与核算过程中对相关数据收集、采用的标准和方法、核算结果的应用场景等方面采用的技术规范和工作流程不同,价值核算结果难以比较,进而导致市场定价混乱,影响生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认可度,或者导致生态补偿不公平,影响区域间的生态保护积极性。
3.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当前我市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研究工作的团队较少、规模小,在生态产品本底价值评估,价值实现机制理论框架构建,及价值转化、监测和管理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总体来看,我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规模偏小、品牌效应较弱、公众认知度偏低,在基础技术突破、资源利用开发统筹、成功案例推广等方面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限制了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转化和互认。片片绿水与座座青山等宝贵的生态资源,散落各处难以开发,亟待解决。
4.生态产品市场化路径建设不完善。当前我市大多数生态好的地区受限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缺乏足够资金的支持,而纵向或横向生态补偿资金的发放、使用与生态产品市场化脱钩,生态产品价值的核算与区域的生态规划、项目、产品等关联模式尚未建立,企业、公众等参与度较差。
5.生态产品与其它产品的边界标准不够明确,缺乏部门间有效衔接。尽管全国各地陆续培育了类似“丽水山耕”等生态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我市也打造了“承德山水”品牌,但其品牌与原有的区域农业形象品牌等的界定不够显著,没有真正形成生态产品的品牌效益,同时生态产品存在标准定义模糊、产权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不足、产地对品牌的支撑力度不够等问题。另外,生态产品涉及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文化旅游等政府部门,需要建立有效的衔接协调机制。
三、加快推进京津冀生态产品价值互认的建议
1.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借助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建设之机,京津冀三地可成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合作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编制京津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施方案,提出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并根据生态资源禀赋,明确各地在工作中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制定长期的合作发展战略,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进京津冀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协同工作,确保区域内部的生态产业协调发展。筹建京津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打造一流高端智库,培养或引进一批为京津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服务的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队伍。
2.健全政策体系支撑。尽快完成京津冀自然资源的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生态产品的出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权责归属;建立常态化的生态产品动态监测制度和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信息平台,及时掌握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推动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立法,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激励企业积极参与。通过围绕跨区域生态产品价值互认机制积极探索,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京津冀方案。
3.建立统一标准规范体系与平台。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总值、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损益评估、市场定价等方法,借鉴GDP框架,构建完整的生态产品账户体系,考虑受益者与生态产品的供需关系,建立统一的生态—健康—市场生态产品分类与价值核算方法,形成GEP“一张图”数字化平台。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责任,体现生态产品供给类型、供给数量、供给质量,反映生态产品保护和开发成本、市场供需关系的生态产品分类指标体系、价值核算指标体系与核算方法。加强京津冀碳排放标准、技术要求和管理规范的区域对接,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协同。
4.优化交易市场配置。合理划分生态产品供给区域,在生态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注重推进生态资源资产化和生态资产资本化,促进形成生态产品供给的产业化;在销售过程中,积极引导生态产品流转和交易,建立生态产品供需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形成生态产品销售产业化;在消费过程中,强化绿色消费理念,提倡简约化、节约型生态产品消费方式。因地制宜差异化经营生态产品,着力开发京津冀城市群水源涵养区优质生态产品,促进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价值双提升。
5.探索生态产品横向交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挖三地生态产品的开发潜力。创新京承、津承之间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补偿力度,在实现京津冀生态产品价值互认的基础上,探索生态补偿向市场化机制过渡,提高承德市在生态补偿方面的话语权;探索生态产品与生态资源的交易路径、模式及机制,如探索生态产品与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的交易;发展生态产品金融衍生品,如期货、期权等,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增强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实现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承德市是京津避暑后花园,其生态产品主要服务于京津人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碳达峰任务可以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流向外转移。
6.强化行政监督管理。建立京津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年度考核制度,将价值实现的质与量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绩效、领导干部绩效、市县区政府绩效考核等评价中,压实责任,逐步建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目标的新时代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同时,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公众意识。
7.探索绿色金融支持。结合各类生态补偿资金,采取“政府指导+公众参与+市场经营”模式,通过金融机构运作,采取设立“两山”基金、生态资源储备与交易所、土地休耕信托、生态信用奖惩等多种形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程建设,同时衍生出其他交易方式,多样化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推进生态产品认证机制。通过政府牵头有效协调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文化旅游等部门,组织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进行生态产品认证评价,由市场主体立足区域独特的自然禀赋进行业态创新、品牌培育和市场推广,不断构建完善“区域公用品牌+特色产业品牌+企业专属品牌”的品牌体系,提升生态产品的社会关注度,以优质优价的品牌优势收获生态溢价,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涵,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推动“两山”转化的落脚点与有形抓手。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承德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3.承德县林苑家庭农场,4.承德县林业和草原局,5.河北省科学院,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天津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