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河畔赤子心
----记富平县庄里镇润泽柿饼加工合作社理事长张永安 李鸿岳 一、神奇的土地,古老的传说 北倚梁山,石川河穿境而过。地处渭北的富平县庄里庄里镇,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庄里,是因为唐代著名的大将李光弼受封的庄园在这里而得名。这位历经三朝的将军去世后就葬在自己的庄园里,伴陪着也葬在庄里北边的两位唐代皇帝。近代,这里诞生了中国著名的爱国将领、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胡景翼将军;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副总理,真可谓地灵人杰。由于地灵,这里还出产一种诱人的佳果-----柿子及由此而诞生的庄里合儿柿饼。 考古发现,250万年前的新生代已有野生柿子树的树叶化石。浙江省浦江上山、浙江省余姚田螺山、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等地出的古柿核证明,柿子距今一万年之前已被利用。人工栽培,已有三千年以上。从文字记载来看,陕西长安栽培最早,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富平历史上属京畿,位于富平唐丰陵西门夯土处就有一棵一千两百余年的寿星柿树。 相传,朱元璋当年不得志流落在富平金瓮山下时,就是靠食柿子才得以活命,后来做了皇帝,便下令封那棵有救命之恩的柿子树为灵霜候,并建庙祭祀。 日本吉野市的柿子博物馆的内容里介绍,世界上柿子的主产国为中国,柿子的优生区在富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充足的阳光,经过千年时光的自然更迭,在富平庄里这块柿子优生区内,周而复始培育出了适合加工柿饼的尖柿这一珍贵品种。而其中最好的三株柿子树在庄里觅子姚北村。据当地老人讲,清代及民国年间,常年有官府派兵丁常年守卫这三棵柿子树,以防有人移植另栽以及果熟后偷食或鸟雀啄食。秋季收果后,有专人加工成柿饼专供京城。此柿饼放入沏好的西湖龙井茶中,即可化开,润肺健脾,止咳美颜。文革期间,红卫兵认为这三棵树是供帝王享用的余孽,随之遭砍伐,并将树根刨出焚烧。幸亏有一个有心人,偷偷保留了几节树根,移栽到庄里的南午村一带及觅子的三河村一带,才使这一珍贵树种繁衍至今。1972年,北京植物园特地从富平县庄里镇引进了200多株尖柿子树苗。 有一则传说,说是在耀州城外有着千顷湖泊并注入石川河,两岸千亩良田五谷丰登。后来一条恶龙霸占湖泊为非作歹,十八坊的一位青年金哥和未婚妻玉妹,为除恶龙牺牲。乡亲们把他们葬在大柿子树下,第二天,长出两棵小柿子树并转眼间长大。人们把这两棵柿子树的柿子做成柿饼,脐对脐捏在一起,一贴即和,难解难分。人们纷纷摘下两棵柿子树的嫩芽,嫁接在自己树上,石川河两岸家家户户就学会做合儿柿饼。 二、优良的品种,诱人的佳果 2008年,国家质监局发出公告,正式批准对富平县柿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其实,早在1985年7月,国家就出版了一套《中国特产风味指南丛书》,这是一套介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具有较高知名度特产和风味的丛书。各省相继都出了分册。陕西省政府组织有关专家和人员,在40多个地县厅局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于当年7月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陕西特产风味指南》一书。书中名特果品栏目的庄里柿饼条中介绍:富平县庄里镇一带盛产尖柿,分升底尖柿和辣角尖柿两个品种,-----是制作柿饼的优良柿种。所以说,全国最好的柿饼在富平,富平最好的柿饼在石川河岸边的庄里,而庄里的柿饼的精品就在南午区域的北索村。 富平的柿饼制作工艺,在明代已成熟。庄里的合儿柿饼就源于明代,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富平籍的太师太保孙丕杨,曾为神宗朱翊鈞进贡过庄里柿饼及流曲琼果糖,从此,庄里柿饼作为宫廷贡品而驰名。解放后,庄里索村的柿饼先后被选送到西北农展馆和全国农业展览馆。1980年,国家有关部门专电购买庄里索村的柿饼用于招待外宾。1981年,作为大陆名贵特产,以陕西省政府名义装袋空投台湾,带去了大陆及陕西人民对台湾同胞的思念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近千年中,庄里的柿饼的种植户年年制作,代代相传,加工方法十分考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新工艺新方法的引进,传统的制作工艺和方法正在被大多数人逐步抛弃,而柿饼的口感也随之在改变。在这人心为金钱浮躁的年代,富平庄里北索村,却有一个人坚守传统,努力传承柿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传统工艺与现代加工工序相结合,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就是润泽柿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张永安。他生产的柿饼,从富平众多的生产者中脱颖而出。2014年,富平县政府果业部门征集了县内23家加工的优质柿饼,经过有关人员品尝后,润泽柿子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注册商标为柿乡雪绒花的柿饼,成为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中华大蛋糕陕西柿饼唯一的供货商。 三、美好的梦想,执著的追求 张永安的祖辈,一直生活在庄里北索村这块种植柿子树的土地上。世世代代老辈人,除了料理庄稼,就是种植柿子树,在秋冬制作柿饼,他们家是柿饼加工的世家。张永安从孩提时就与柿子结了缘,在那些缺衣少食的年代,粮食不够吃,柿子、柿饼就成了张永安小时候最奢侈、最好的救命食品。他感恩柿子树、感恩柿子,在他的血液里,有着浓浓的柿子基因,在他的头脑里有着深深的柿子情结。这也成了他全身心扑在柿子产业上不懈的动力。 在年轻时的那些年月里,张永安干过民工,跑过运输、承包过大队的砖瓦窑、在城市打过工。但他心中却从来没有割舍下柿子和柿饼。每年到深秋采摘完柿子制作柿饼的时候,不管在哪里,张永安一定会想办法克服困难回到家乡,跟着父亲制作柿饼。张永安的父亲张栓宏,上世纪60年代在生产队任保管,老人家不但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在柿子栽培和柿饼制作上,沿袭祖传,也有着精湛的技艺。当年,张永安在西安做水电维修,负责领班。秋冬季节,张永安回家乡带回一包父亲制作的柿饼,送给他所在企业的老总,老总品尝后连声称好。老总赞不绝口的神情,深深打动了张永安,他舍弃了一年能收入十多万元的工作,下决心回到了家乡,走上了发展柿子产业,实现自己从小的理想的道路。 张永安开始从事柿子产业的时候想法很简单,就是先把柿饼这一优质产品推向社会。他在村里找了一个年轻伙伴,带了一批柿饼去西安探路。但西安并不认这庄里柿饼,他们说这柿饼大是大,但怎么和食品店里的不一样,这白糊糊一层是不是长毛了?后来在胡家庙一带碰到几个在富平下乡插过队的知青,一看柿饼,十分欣喜,说终于又见到真正的好柿饼了,并联系他们的同事都来购买。社会的认可,直接影响到销路。于是,张永安找县里有关部门,以求得帮助,但一些负责人互相推诿,一无所获。后来,张永安听说有集装箱可以拉东西向外地销售,于是又找人搭伴,去了西安货运站,一看,集装箱象大房间,哪有那么多的柿饼。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但张永安并没有泄气,他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悟出一个道理,要想把家乡历代传承下来的柿饼技艺延续下去,销售不是第一要务,更重要的是,要把柿子的从栽培到柿饼制作的全套经验发掘、总结出来,进行归纳,并结合现代的科技知识,才能使这一珍贵的特产不但能保持原有的内涵,更能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四、倾情的投入,不懈的奋斗 柿子有七德:一是寿长、二是多阴、三是无鸟巢、四是不生虫、五是霜叶红、六是嘉实、七是叶肥大。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全世界的柿属植物大约有5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我国拥有的柿属植物有57种,在著名的六大名柿中,陕西富平的尖柿名列前茅。而索村是富平尖柿的母本地。 但是在过去的一些年代里,由于柿树资源遭到破坏,一些优良苗木频临绝迹,为了恢复和挽救名产,当地政府逐渐开始恢复柿子树的栽培和建设柿子基地,在此期间,张永安购买了《柿子生产实用技术》等专业书籍,并收集阅读了大量的有关资料,从柿子树的良种选择、育苗栽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钻研,基本上掌握了传统果业中柿子树的生长周期习性和配套生产技术。在此基础上,他虚心向中国农科院梁鸣早副研究员、孔建光博导及中国有机农业联盟的高级农艺师吴代彦等有关专家学者求教有关有机种植方面的科技知识。因为,要想有好柿饼,除了种子好,有机种植是必须的。有机种植就是不用化肥和农业激素,只能用有机肥、矿物肥和益微生物等,并在果园里种草,也就是仿生态种植。因为只有采用有机种植,才能产出好柿子。 柿子采摘后除了挑拣好柿子为重要的环节外,其加工方法十分考究,是第二个大环节。张永安沿用祖传的加工工艺的同时,采用支架通风悬挂、遮阳防晒防禽虫严把食品安全关。从采摘选果后开始的清洗、削皮、悬挂、整修、杀菌、捏心、除尘、出水、合饼等,共有近30道工序。第三个大环节就是潮霜。这是促进柿饼内的物理物质转化的过程,转化好了,没有涩味,很甜,糖分析出在表面结晶成很均匀很厚的白霜,软硬适度,入口即化。其关键点就是掌握火候。火候到了的柿饼才是好柿饼。 在霜降时采摘柿子后,历经三大环节几十道工序,特别是60至90天风刀霜剑的洗礼后,这有名的大牛心尖柿,最终褪去了青涩,象一颗颗琥珀丰润透明,成为糯软香甜的舌尖美味。农科院梁鸣早副研究员在品尝了张永安制作的柿饼后兴奋的对张永安称赞道:您用传统工艺制作出的柿饼太好吃了!绵软香甜,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感谢您为大家留下这么好的民间手艺! 五、宽阔的胸怀,无私的奉献, 张永安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以繁复传统的加工工艺,挑剔苛刻的工序要求,科学严谨的检验标准,高雅独到的鉴赏品味,潜心研究出一整套独特、科学的从柿子种植到柿饼加工的生产流程和方法。他生产的柿饼,肉质柔软、柿霜白厚、味香醇厚、甘甜如蜜、营养丰富,具有个大、霜白、底亮、质润、味香甜五大特点,成为畅销的传统名贵食品。此外还具有活血消炎、清热润肺、健脾化痰等多种药用功效。 张永安是一个颇具社会责任感的人,他明白,一种技艺的传承,光靠一个人是不能使之发扬光大的,靠集体的力量才能长久地流传下去。为此,他发起并联合村里的柿子种植户,于2014年3月成立了润泽柿子专业合作社,并挑起了该社理事长的重担。 这是一个集柿子的培育、种植,柿饼的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果业合作社。合作社以该社成员为服务对象,谋求成员的共同利益。其一是为成员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及采购柿子种植、柿饼生产所需资料;其二是在成员中开展技术交流和种植及加工工艺培训;其三是组织收购、销售、储存、包装成员的产品并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合作社成立后,在张永安的指导下,社里成员把祖辈传下来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索村柿饼制作的整体水平。 随着政府部门对柿子产业的重视和柿子种植基地的不断扩大,市场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张永安深知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因为无论哪个行业,无论在什么形势下,只有靠诚信,才能成就事业。他以超前的睿智,通过中国诚信榜平台,成为富平县第一家建立信誉互律监督体系的合作社,并取得中国诚信榜颁发的全国第一名的称号,从而保证了每一个柿饼的最佳质量和食用安全保证。为了使合作社的品牌得到保证,还先后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柿乡雪绒花和索村两个商标,并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 近几年,合作社种植面积近700亩,年产量近500旽。为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创新,已生产出各具特色的六种不同类型的柿饼。由于产品加工考究,质量可靠,诚实守信,柿乡雪绒花牌柿饼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每年柿饼制作完工季节,各路客商云集索村,其产品销售至国内北京、上海、新疆、辽宁、浙江、贵州、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及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外。 六、回归的心愿,神圣的使命。 张永安发展柿子产业的过程中,既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在一次拉运柿饼过程中的事故,使他蒙受了30多万元的损失。从他开始把心思都放在柿子产业上,家里在经济上反而更紧张,老人、妻子和孩子还要跟着受累。想到这些,他常常自责,感到对不起家人。真是酸甜苦辣都尝遍,五味杂陈在心中。但不管遇到任何情况,他始终坚守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把世代相传的柿饼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把祖辈淳朴和善良的做人本分融入并传承下去,让事物返璞归真。 酒好不怕巷子深,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张永安和他的合作社团队制作的精品柿饼,不但的吸引来大批的消费者,还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在继2014年柿乡雪绒花柿饼作为全国唯一柿饼食材进入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后,2015年3月,陕西电视台、《三秦都市报》、渭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采访报道了张永安和润泽柿子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6年4月,《健康导报》整版刊出了题为《中国柿饼产业的楷模》一文,介绍了张永安的事迹。5月,张永安被陕西省农业厅推荐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华大地之星活动,被评选为全国十佳新闻人物,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的接见。组委会主席阮观为张永安题写了千年柿饼传承人的书法。9月,张永安的事迹被载入新出版的《全国先进模范事迹汇编》一书。同月,张永安受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邀请,带着柿乡雪绒花柿饼参加了昆明陕西名特产品展销会暨陕西云南产业协同发展推介会。10月,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网以《富平柿饼---舌尖上的千年传承》为题,介绍了柿乡雪绒花柿饼。10月和12月期间,中央电视台农林卫视频道两次对润泽柿子专业合作社从柿子采摘到柿饼加工制作全过程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 2017年1月,柿乡雪绒花柿饼再次分别被中央电视台第三届公益春晚和全国中老年合家欢春晚选为指定产品。著名书法家沈鹏、著名演员傅继英、总导演王三焕现场为柿乡雪绒花柿饼代言。沈鹏和傅继英还分别题写了走进富平,柿柿如意和柿子乡雪绒花,誉满大中华的书法横幅。2月,中国乡村新闻网等网站,分别以《闻鸡起舞展凌翅,富平柿子业铸辉煌》为题,对润泽柿子专业合作社进行报道。8月,张永安受陕西工信厅和商务厅的邀请,带着柿乡雪绒花柿饼参加了杭州举办的陕西名优产品展销会。 2018年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又一次给张永安发来邀请函,通知他生产柿乡雪绒花柿饼的润泽柿子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榜样中国贡献企业,邀请他参加第四届中国公益春晚。 这些荣誉的取得,是社会各界对这一名贵食品的认可,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无形的广告,可以更好的扩大润泽柿子专业合作社的产品销路,并影响和带领更多种植户走上生态种植的道路。但张永安并没有为此沾沾自喜,满足于现状。因为他更看重传承两字。富平柿饼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技艺,已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渭南市非遗项目,而代表性传承人省级有一人,市级有三人。与这些传承人相比,张永安更应该是名副其实的传承人,但这一他最看重的称号却与他失之交臂。 在艰苦创业的道路上,在激烈的市场拼搏中,张永安虽然很累也很疲惫,但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保持着做人的尊严,他从没有随波逐流。因为满怀着返璞归真的情怀和传承技艺的希望在支撑着他。在国家一路一带战略规划的指引下,把庄里一村一品的柿子产业做强做大,并将润泽柿子专业合作社成功的经验和发展模式推广到全县柿子产业区,带动广大柿农共同致富,使柿饼制作的这块历史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光彩夺目。这就是生长在富平石川河畔,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的张永安最大的心愿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