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创客闯天下
7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杨凌示范区考察双创工作时,对杨凌示范区农业双创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寄语创业者:为农业插上翅膀,飞向全国,走向世界。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农业发展,靠的是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有市场预判和世界眼光的新型职业农民,而他们也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力军。
1谢志建:从天真放牛娃到光鲜企业家
40年前,她是在农村田野上放牛的小女孩;30年前,她是汉中市洋县首批种蘑菇、卖蘑菇的农村妇女之一;20年前,她是走村串户收药材的小贩。今天,她已是一位女企业家和充满爱心的慈善家。
谢志建最难忘的是自己充满艰辛的过往。谢志建的家在洋县四郎镇马道梁一个偏远的山村,不满3岁时,她的母亲因病离世,贫寒的家境致使父亲无力抚养5个孩子,谢志建被迫寄居在二伯家里。为了减轻二伯家的经济压力,她主动放弃了上学的机会,替生产队放牛、放羊挣工分贴补家用。
然而,命运无常。在这之后,谢志建开饭馆、种香菇、包工程统统失败,丈夫突然因病去世,年幼的女儿体弱多病一夜之间,她感觉自己的天塌了!她准备回到童年放牛羊的山坡上趁着没人大哭一场。可到了山坡上,谢志建眼前一亮,看见自己童年熟悉的那些野生药材长势喜人。为何不干药材行业呢?说干就干,1992年,她拿着仅有的500元钱,一头闯入了药材市场。
第一次收购黄檗、山茱萸、木瓜等中药材,赚了70元钱。谢志建对她的第一笔生意仍记忆犹新。
那时,自行车是她唯一的交通工具,步行背药材进城也是常事。5年后,生意逐渐扩大的谢志建瞅准了药材发展的大好前景,借资2万元承包了1000余亩荒坡,搞起了药材种植。谢志建有想法、有胆识、能吃苦,还有一股闯劲。认识她的人都这么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洋县的药材商怕风险,药材从不外销。1996年,谢志建了解到中药材市场射干货源紧缺、价格不断上涨的行情后,大胆将收购的一卡车射干运往河北。可是由于产地不同,药材成分含量不足,买家拒收。货物堆积在仓库几十天仍然无法脱手,结果赔了3万多元。
第一次外销虽然失败了,可谢志建看到了外面广阔的市场。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打通药材外销的路子。那些年,她白天拼在市场里,夜间睡在火车上,终于建起了自己稳定的销售网络,与江苏、广州等地几个大型制药厂签下了长期的购销合同。
随着洋县的银杏叶销路越来越好,谢志建了解到,当地的银杏叶黄酮含量高,无残留,又有成本优势,完全可以在本地建厂,再将成品外销。2011年,她不顾家人、朋友的劝阻,独立投资600万元,注册成立了洋县志建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生产银杏黄酮胶囊。到今天,公司已经实现年产值5000多万元,生产的银杏黄酮药品远销国外,解决了150多名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还引进有机肥生产线,回收利用银杏叶废渣生产有机肥,年产值达3000万元。
我一个人富了,还不算成功,只有把我周围的乡亲们都带上致富的路才算是真的成功。谢志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积极到洋县金水镇、茅坪镇发展农户,免费给农户提供银杏树苗、技术支持,负责上门回收,并将70%的利润让给农户。目前,在她的带动下,洋县的银杏基地已经发展到近两万亩。
对于未来,谢志建表示:我们将依靠洋县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等资源优势,通过基地+科研+产品+服务的运行模式,打造以老年人养生、康体、休闲娱乐为主的养老服务项目,将传播爱心和守护健康作为自己一生的责任和使命来完成。
2程虎:从山里娃到大鲵哥
提起程虎,认识他的人都纷纷称赞他是有志气、肯吃苦的大鲵哥。这个80后、土生土长的山里娃,有着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经过十余年的打拼,程虎硬是在大鲵养殖上作出了大文章。
娃娃鱼的学名叫大鲵,食用价值极高。程虎介绍说:按照国家法律,野生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肯定不可以吃。但是,经过审批的娃娃鱼养殖企业繁殖出的娃娃鱼子二代,国家是允许食用的。
2006年,24岁的程虎已拿到近20万元的年薪,这是令很多年轻人都羡慕的。然而,就在事业处于上升期时,程虎却毅然放弃了高薪工作,从中国石油贵州销售公司回到汉中南郑,由国企高管变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程虎从小看父亲从事大鲵养殖。当年大鲵的市场价格一路上扬,养大鲵成为他创业的首选项目。他和6个股东一合计说干就干,投资1000万元,在南郑小南海镇双龙村建起了大鲵养殖基地。
大鲵一天天长大。苦熬了3年,希望就在眼前。然而,迎接他的却是晴天霹雳。2009年,大鲵市场价格持续走低,6个股东纷纷退股,创业梦就要破灭。万般无奈之时,程虎东拼西凑收购了6个股东的股份,自己却背上了400多万元的债。
这时,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到各地跑市场。得知贵州的市场前景可观,他带上1000多尾大鲵苗奔赴贵州。结果没到贵州,大鲵苗就死去一半。程虎往贵州跑了几趟,但100多万元货款却迟迟到不了账,这对他来说可谓雪上加霜。最终,他的诚心打动了贵州客商,不但顺利结清了欠款,还与他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程虎刚刚缓过一口气,2012年7月9日,一场特大洪灾又几乎让他倾家荡产。看着几年的打拼付之东流,夜深人静的时候,程虎忍不住大哭。哭完之后,他依然选择继续创业。2013年,大鲵市场价格降到冰点,很多养殖户无法继续维持下去,他却逆向思维,开始大量收购大鲵,公司大鲵存栏迅速突破50万尾。当初那种靠四处贩卖赚取差价的经营方式已无法在市场上立足,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大鲵的深加工上,先后开发了大鲵酱、大鲵月饼、大鲵粽子、大鲵胶囊等产品,创办了大鲵体验馆和餐饮旗舰店,让大鲵走上大众餐桌。
为了扩大销售市场,提高汉中大鲵知名度,程虎参加了工信部举办的领军人才培训,先后到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宣传大鲵;每年他都参加十多次各类招商会,四处宣传产品,所到之处,产品都被一抢而空。越来越多的产品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家,深受消费者青睐。
目前,程虎的大鲵养殖基地已经发展到750余亩,现存栏大鲵50多万尾,形成了集繁殖、养殖、加工、研发、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园区。
一枝独秀不是春。程虎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在家乡奏响了一曲动人的创业之歌,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在程虎的带动下,南郑以及勉县、城固、留坝、略阳等地大鲵养殖户已发展到6万多户。
3培养更多的农业创客
农业领域的创业不仅仅是卖农产品,还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农村环保。
黄姜皂素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众所周知,陕南不少地方曾深受其害。但是如果能把废渣废水变成对环境、对生产都有益的肥料,就是既有利于生态保护又有利于民生的大好事业。如今,在安康市白河县,这样的设想已经成为现实。
在2016年第23届杨凌农高会上,白河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陕西永春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约的校地合作项目。该项目以黄姜初加工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和杏鲍菇菌渣为原料生产碳基营养肥。目前,该技术已经通过中科院评估,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这只是陕西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诸多成果之一。近日,在由省科技厅主办,杨凌示范区创业服务中心协办的陕西农业创客科技成果发布会上,杜仲添加剂和杜仲胶相关产品开发等7个农业创客成果颇引人注目。
杨凌示范区创业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打造农业特色鲜明的全域化双创基地,按照创新无约束、创业无门槛的要求,突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互联网+农业等特点,全力构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格局。2017年6月,杨凌示范区成功获批第二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